我是一名今年九月份入学的计科硕士,虽然才入学几天,但是一些工具已经成为我日常学习,写作输出的一部分,硕士生涯的目标是尽可能发几篇论文,然后找个机会寻个大厂落脚,因此难免要看很多的书,很多的论文。
话虽如此,我使用各个软件的时间并不长,所以就按照熟悉程度做一个介绍与分享,以及我在使用的过程中遇到的痛点和爽点。
全局总览
浏览器 Chrome
Chrome 算是我的浏览器终极选择,之前一直用的 Edge,尤其是在 Windows 上,从新版 Edge 推出到前几天,我一直是 Edge 的忠实粉丝,不过由于 macOS 的 bug,让我不得不放弃 Edge,转投邪恶势力 Chrome。
浏览器是信息最重要的输入接口,每天翻开电脑盖子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打开浏览器,看看知乎热榜,看看 bilibili 的新动态以及 github 上是否有人给我点 star。其间要是遇到有趣的、有意义的文章我会通过各种剪辑插件将文章保存下来,例如 Cubox 插件和 Webclipper 插件。
Cubox 插件
这是网页收集箱软件 Cubox 提供的一个网页剪辑插件
插件主要做了三件事:
- 将网页的网址保存到 Cubox
- 在本机深度抓取网页快照(这个功能相当好用,甚至可以抓取到知乎网页里的评论)
- 对收集的网页进行简单的分类和标注
Webclipper 通用网页剪辑插件
这是一个开源的网页剪辑插件,所有数据都保存在本地,剪辑之后的网页可以分发到多个应用,包括思源笔记,为知笔记,flomo 等。
可以手动选取要抓取的区域,并导出为 markdown 格式的文件,且文章内的图片也可以通过图床设置上传。
对比与分类
一定有人会想,为什么需要两个网页剪辑软件,这难道不会分散注意力吗?
确实是这样的,但是我更坚信专门的软件做专门的事情!
对于使用 Cubox 剪辑保存下来的网页,我一般只会用作简单的阅读,以确保我想找它的时候一定能找到,而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 Cubox 是一个全平台收藏夹,我还可以通过微信聊天框转发网址、图片等信息进行保存,确保有效信息不被遗落。
其二,Cubox 在我知识工作流里的定位是一个桶,所有东西往里面扔就好,不一定要用的上,而且相比其他应用里的文章,这些文章大多只需要看,而不需要『用』,最深层的需求不过是标注和批注。
而 Webclipper 将文章剪辑之后保存到思源笔记,思源是我的主要笔记软件,因此我希望能在这里做更多有意义和重要的事情。
Webclipper 发送到思源的文章会被保存到一个名为网页收藏的文件夹下,我在做平时的作业时可以很方便的通过全局搜索寻找需要的资料,并通过引用建立起关联。
总的来说,Cubox 重收藏和阅读,Webclipper 和思源笔记重消化和输出,二者定位不同各有千秋。
写作与笔记
又到了喜闻乐见的笔记软件盘点阶段,这两年陆陆续续把市面上几乎所有的笔记软件都试了一遍,而且为其中很多的软件付了费,据不完全统计有如下软件:
- 思源笔记年费会员
- 为知笔记私有部署许可,终身授权
- 专注笔记,终身授权
- Thorn,暂未付费使用
- Typora 正式版授权
- MarginNote 3,正版授权
- 浅尝辄止:有道云笔记、印象笔记、Craft、Leanote...
以上除开思源、Thorn 和 MarginNote 3 以外,其他的软件基本上很少会打开了,哪怕我买了终身授权,不过也有可能是因为我买了终身授权,所以没有用下去的动力。
对于常用的三个软件,平时主要根据目标的不同,分别使用:
- Thorn:一些随笔,简单的回忆录。
- 思源笔记:课程记录,课程资源收集站,文章阅读器
- MarginNote 3:文献阅读
Thorn 小而美的写作应用
不得不承认,人大多数时候就是颜值动物,看到设计优良的应用就有动力去使用,哪怕它的功能会被其他应用完全覆盖碾压,但是,好看就是第一驱动力。
每个月总有那么两天不太想动,或是外面下着倾盆大雨,或是工作日被折磨了整整五天,周六的脑子已经完全放空,这时候一闲下来,就想写点什么,看点什么,做一些情绪的抒发,哪怕只写了几百个字,最后生成一张简单的分享图发到社交网站上,就会觉得自己完成了一件很伟大的事情。
这对学业或许不太重要,但是,对我,很重要。
思源笔记 大而全的『工作平台』
思源是由国内一对专职开源的夫妻开发的笔记软件,暂且不谈他们过往的一些劣迹,单单看思源笔记是目前国内唯一敢于完整开源的笔记软件,我觉得我就有理由支持一下,把开源作为职业真的是一件很需要勇气的事情。不过他们之前也做过一些不道德的事情,谨慎看待。
用过和思源很相似的 Notion,Wolai,Flowus,准确地说,这一类网络应用的响应速度打消了我使用下去的信息,哪怕他们有更多的功能,更加完善的细节,更加优秀的交互动画,但是,折叠展开目录都卡顿,还谈什么体验,特别是 Notion,经常遇到笔记加载的动画,这让我很难接受,我希望我的笔记是一触即达,最好在本地启动而非从云端下载。
我在思源笔记上的工作主要是记录课程内容,完成课后作业。学期开始的时候,我会给课程建立一个文档,给每次作业都建立子文档进行记录,对于要打印的文档,就在子文档中打草稿,调整内容,然后再将文档以 PDF 之类的格式输出,打印到纸上。
第二项重要职能是用于考研课程的复习,特别是考研复试,由于复试没有准确的大纲,全是些虚头巴脑的东西,所以要准备的东西非常多,从程序语言设计到离散数学,从机器学习到网络安全,从逻辑推理到项目实践,因此每次需要整理和翻阅的资料非常多,使用思源笔记能让我快速地复习。
同时思源笔记还支持通过微信提醒笔记中的内容,把 todo 和 note 比较和谐地组合在一起。
行文至此,肯定要对比少数派经典笔记软件:Obsidian 黑曜石,同样的本地优先,同样支持云存储,同样支持双链,但或许是气质原因,或许是国人开发的软件更让我感到亲切,或是长期的使用某一笔记会带来一定的惯性,我最终还是选择使用思源笔记,而非 Obsidian。
MarginNote 3 文献利器
才买了几天,等我再用用。
iPad 手绘
我自大二那年购入 iPad,开始我的笔记电子化之路。用过 GoodNotes,用过 Notability,用过 OneNote 还有原生备忘录,在大三考研那年,iPad 给予了我足够的助力,数学草稿,数学错题,背单词,看网课,说实话非常有效率,但是这次研一开学,我决定把 iPad 留在家里,给我妈和我弟用作视频播放器。
Notability 有效率但不够
所有手写笔记软件中,用的最多的和最熟悉的就是 Notability。
使用场景一般是坐在图书馆里用 Notability 写一些课程的手写作业,相比打字输入,可以更加完整地描绘瞬时的想法,也能很方便地画一些示意图,例如二叉树,例如数学公式。而上课的时候也能掏出平板,用笔记录一下老师上课时给出的例题,思绪也更加顺畅,不需要通过键盘一轮轮『转译』。
但是,读了研之后一些优点就不再突出,而原本的缺点就会促使我放弃使用 iPad 学习。
- 实在是会发热和闪退,不管是 iPad 2018 还是 iPad Air 3,Notability 的发热量都让我感到无语,经常用了一段时间就会热的不行,在切换笔记的时候还会偶发闪退,笔记加载不出来。
- 同步做的真的很烂,好几次遇到明明就在本地的文件却不给我打开,理由是正在同步,反复几次之后就没多少耐心了,不过在关闭第三方同步和 iCloud 同步之后有所改善。
- 莫名其妙的重复笔记,某些老版本的笔记同步之后会出现多份,把笔记库整得乱七八糟。
除上述缺点以外,手写笔记相比数字笔记不够结构化,搜索的时候经常找不到关键信息,也不好列大纲快速触达特定章节,也不好做不同笔记之间的关联。
Zotero 免费的文献汇总工具
上半年在写本科毕业论文的时候,就发现了 Zotero 非常好用,可以在 MS Word 中一键插入文献,并可以管理上标和引用,甚至还能定制引用文献的格式,不需要再一个个校对格式是否正确,只需要保证文献的元数据无误即可。
Zotero 免费提供的同步空间也非常够用,倘若超出还可以使用一些主流的同步盘,总的来说算得上物美价廉。
总结 我的工作流
用了很多很多的软件,但我还是秉承 Unix 哲学,物尽其用,专人专事,每个软件只需要做好自己的那份功能即可,其他的交给更专业的来做。
我的工作流主要分为输入和输出两大块。
输入
- 浏览器网页里遇见的优秀文章
- 手机 App 里遇到的值得收藏的信息
- 老师要求看的论文文献
- 平日生活中看到的风景,简易的心得
输出
- 通过 Thorn 输出随笔
- 通过思源笔记写日常的学习笔记,并关联收集到的优秀文章
- 通过 MarginNote 3 阅读批注论文
- 将风景拍下来发布到社交媒体、个人博客
我讨厌繁杂地工作流,讨厌简陋的软件界面,讨厌高昂的阅读成本(例如英语软件,看文献已经很累了),因此我希望学习和工作的每一步都能恰到好处的合适,是我去选择合适的软件工作流,而不是强行改变我自己的习惯去适应奇葩的软件行为。
em 不会吧 不会吧 这真的不会是一名高中生写的吧!!!
???我开头第一段就写了我是硕士研究生啊
I am extremely inspired along with your writing talents and also
with the layout on your weblog. Is this a paid theme or did you customize it your
self? Anyway stay up the excellent high quality writing, it is uncommon to
see a great blog like this one nowadays..